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 >

且将新火试新茶,“使命”趁年华 ——初识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

我将用我的双眼观察,用我的心默默体会,用我的手书写新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 题记

2021年的岁末,飞机掠过非洲大陆,降落在西印度洋中的一个岛上,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这个香料之国、月亮之国——科摩罗。也即将与我工作的地方——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亲密接触。

那个院·那些人

在去隔离地方的路上,一座不起眼,甚至稍有些破旧的四层小楼在眼前一晃而过。“这就是我们孔院上课的地方。”我有些诧异,院长的语气里竟带着自豪。后来,当我目睹了科摩罗的家居和公用建筑后,我也觉得四层小楼很“气派”了。

然而,四层楼不全是孔子学院的。踏上第三层楼的楼梯,有三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,属于孔院。不大的几间屋子,干净整洁。

办公室面海,浅绿深蓝的海色全然映入眼底,让我心旷神怡。明亮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教材书籍,整齐并分类清楚。老师们的书桌上也堆满了各个年级所需的教材。热浪伴着教学的热情,一起扑面而来。

教室也不大,桌椅板凳甚至有些破旧,但是雪白的墙壁上赫然挂着两台电风扇。尽管时常断电,尽管离老师很远(全力讲课的老师依然会大汗淋漓),但是却给了认真学习的学生们,在炎热中带来丝丝凉意。黑板也是国内几十年前用的样式,却绝对是新置办的。一节课下来,上面会密密麻麻地写满教学知识。在走廊里,绝对会听见汉语教师们高亢的讲课声。

虽然硬件设施真的真的无法与国内相比,但是软实力很强。那就是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们。

甲子的年龄,三十的头脑

2021年1月,他逆疫情受命赴任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,今年春节,在科摩罗度过了他的本命年。然而矫健的步伐中丝毫没有即将退休的迹象,反倒如健壮的青年,领着孔院老师奔向未来。

他,就是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茂庆老师。

更能体现其如年轻人的,是他的头脑。每天,繁杂的孔院工作,耐心地与当地人沟通的过程,带领老师们东奔西走地调研,溢满他的每分每秒。思索,怎样改善孔子学院老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,怎样将汉语教学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,怎样更好地实现汉语+实用性的最大化,怎样规划昂岛教学点建设,凝练怎样的孔院文化……探讨,与外方教育部、青体部、大学;与使馆、中资企业以及大连大学的领导专家;与孔院老师、学生;在去办事的路上、在集中学习的教室里、在课间、在傍晚的驻地散步时……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最让人感动的是,为了孔院的教学环境的改善,冒着天棚掉落被砸的危险,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,与外方一步一个脚印的沟通协调,他深入一线,抓大局,抠细节,想计策……每每见到他,衣服都是被汗水浸透,仿佛刚从水中钻出;每每见到他,总会被他又一个新奇大胆的想法折服;每每见到他,就不由得跟上他坚定的步伐,一起向未来!

顾全大局,心系工作

课堂上,有她细致生动地讲解;生活中,有她体贴入微地宽慰;工作中,有她不遗余力地指导……然而面对自己的事情时,她总是先考虑是否影响到工作。

她,就是我们孔院的王克老师。

从无怨言,勤勤恳恳地完成着各项工作——一周满满的教学工作,额外的教授汉语工作,认真仔细的记账工作,去各个单位沟通时的出车工作,还有翻译工作,甚至节假日的大厨工作……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,舍弃了自我的爱好。一心扑在工作上。

最让人佩服的是,每一项工作她都能尽善尽美地完成。细致仔细,有条不紊地,默默地充当着“革命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角色。

“Youtube里,这是学法语中最简洁清楚的视频。还有这位老师,在法国留过学,讲的语法很实用。”法语是科摩罗的官方语言,为了让我们新来的老师尽快适应这种教学环境,王克老师用自己的学习经历,倾囊相授她的学习资料和经验。风里雨里,总能看见她不间断地去学习法语的身影;零星的自我时间里,手机里播放的也是法语音频。她在思考本地语言对汉语学习“负迁移现象”,进而提升自己的汉语教学能力。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真是她最好的注解。

科摩罗孔子学院,有她,是幸运;我的身边有她,是幸福!

勤奋善思的博士

面对一个新事物,总是刨根问底,研究透彻;深夜,伏案工作的身影,透过昏黄的灯光映在窗上;博学睿智的代名词—— 她,就是我们孔院的李珂玮老师。

在科摩罗待了将近五年的李老师,对这个岛国的历史人文,如数家珍。几乎每个小巷,都留有她课后探索的脚步,不顾酷暑,不顾风雨,只为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。

钻研:科摩罗大岛上唯一经常有的绿叶菜——麻菜(我们如此称呼)。当配上土豆片、一点点鸡肉煮成一锅略带麻嗖嗖的汤时,我只会觉得鲜美无比。李老师却将麻菜的根放置水中,拍照鲜鲜绿绿的叶子与娇小的黄花在阳光下摇曳的样子。我只以为她是一个有情调的小女子,然而当“桂圆菊”的食性与图片闪现在我眼前时,我才知道她又开启了刨根问底的钻研模式。

认真:复杂反复的岛国疫情,艰苦简陋的教学环境,流动不定的教学人员,参差不齐的求学学生,使得课程表的排列也如魔方一般,不停地在李老师手里变换。她不厌其烦,认认真真地考虑周全,一丝不苟地安排着。

熟稔:鼠标和键盘将HSK考试的全流程一一输入电脑。申请考点、核对信息、导入名单、安排考场、打印证件、联系国内,查询快递……一系列在我看来繁琐无比的事,在李老师那却熟练而清晰地完成,这缘于她前期的周详的准备和积累。

李博士,名副其实!

活力四射的“帅哥”

课堂上,汉语与法语自由转换,使得低年级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。课余时,朝阳初升的威曦中,有她坚持不断的晨跑身影。

她,就是我们学院的路维乙老师。

一米七高,苗条白皙的路老师,却被我们称为“帅哥”。因为她的风风火火,因为她的勤奋刻苦,因为她的目标坚定,俨然一位“汉子”。

每天坚持跑步,在这全年四季都是炎夏的科摩罗,实属不易。“锻炼,是为了更好地工作。”路老师用汗水道出她坚持的缘由。

每天的教学结束,她会陪学生一起走,用汉语、法语双语交谈,为了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。路老师用脚步书写她坚守的情愫。

优美的法语脱口而出,是课余后的勤奋,是一宅小屋里的默默苦练;高温、蚊虫也阻止不了。路老师用刻苦摹画她坚毅的初心。


当然,科摩罗孔子学院不止这四位老师。还有昂儒昂岛的陈煜老师、孙玖莉老师、杨长乾老师等。因为工作地点不同,接触时间不多,目睹得少,耳闻得多——他们在更艰苦的昂岛上辛勤耕耘,踏实肯干,埋头苦干,实地宣传,实时调研,用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!

当然,还有和我一同踏入这个国度的毛宇鑫老师,以及我自己,以后有时间再一一介绍。

科摩罗,非洲的一个岛国,食宿条件相当艰苦,然而有这么一个学院——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,有这么一群人——孔子学院的教师们,不怕困难,迎难而上,肯吃苦,担使命,传播中国声音,传播中国文化。

在2022壬寅年的初春,我们一起“且将新火试新茶,‘使命’趁年华”。

大连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 / 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

地址: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大街10号 邮编:116622 电话:86-411-87402269